上天是公平的,有黑就有白,有控制就有被控制。
反馈在“亲子关系”中,有“被控制的孩子”,就自然少不得“控制型父母”。
何谓“控制型父母”?常常会有父母自信满满:我们家庭很民主,我们很尊重孩子。
果真如此?或者你对孩子并没有太多严厉,甚至总是和颜悦色的讲道理。这样是不是就是“理解型”父母?
控制型的父母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。
一种是外显的,张扬的。
这类父母就是我们熟知的严厉型父母,说一不二,孩子必须按照我的指示做,否则就是雷霆暴击,批评、惩罚不过是小菜一碟儿。
另一种是隐藏的,甚至是和风细雨的。
这类父母本身并不认可自己对孩子有多控制,他们往往“不吼不骂”,看似和风细雨的教育,实则却在和孩子“较劲”。
简单两个例子:孩子吃饭想先喝粥,她非让孩子先吃菜;孩子喜欢黑色的巫师,她非要孩子认为白雪公主才是真爱……
无关对错,不过是一些家长里短的小事儿,父母却非要在这种事情上和孩子暗暗“较劲”,好像是道理一堆,然而孩子的精神世界,其实是被禁锢和压抑的,个人意志也得不到正常的发展。
再说“被控制”的孩子,往往会有3种表现,也预示着3种长大后的行为。
第一类是“对着干”的孩子,表现是:叛逆、反抗。
小一点儿的孩子哭闹不止,满地打滚;大一点儿的孩子与父母往往争执的面红耳赤,或者干脆离家出走,甚至不惜自我伤害。
这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,若是过于偏激,可能会被扣上“抑郁”等症状,在相关医院科室接受治疗。
但大多在与父母的斗智斗勇中长大,郁郁不得志。要么是因为情绪的不稳定而和同事、上司产生矛盾,要么总是认为自己怀才不遇,遇人不淑,无法被人理解。
一旦“得势”,要强掐尖儿,要求绝对的掌控权。
其实自己也常常被孤单搅得痛苦不堪。
第二类孩子则听话乖巧为表象特征。
这类孩子常常是父母心中眼里的“乖乖宝”,让做什么做什么,妈妈觉得冷就多加衣;奶奶觉得饿就多吃饭;不反抗,也没主见。
可是,遇到这类孩子家长往往会更焦虑,这孩子长大可怎么办哦!这么没有主见,这么容易上当受骗。
这难道不是父母的“高压”管束下的必然结果吗?
这类“讨好型”人格的孩子进入社会后,往往是个“小透明”,没有自己的主见,没有自己的观点,也没有勇气做自己的心目中的英雄。
得到别人的认可是这类孩子最大的心愿,一旦发生分歧就会委屈自己成全别人。家庭婚姻关系亦是如此。
第三类孩子在长期被控制中,学会了“夹缝求生”,俗称“两面派”
在被控制中,他们知道要如何讨好父母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,而在这个过程中,学会了表面一套、内底一套;表面做出父母期待的样子,成为父母心中的好孩子;内底却仅仅是表现而已,实际上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,自己该做什么做什么,甚至有过之无不及。
他们在长期戴着面具生存的基础上,往往迷失了“本我”。
这类孩子长大后,相对圆滑,为人处世更容易比同龄人看似滴水不漏。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往往会自我放逐,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,一切都是假的,都是表象的。
所以他们更容易“拧巴”,拧巴着生活,拧巴着做自己,从而没有了真正的快乐。
孩子与社会的关系就是童年与父母关系的投影;父母往往自觉不自觉的想要控制孩子,是因为自身的不安全感导致的潜意识里的恐惧。然而,这份恐惧,成为孩子成长的“绊脚石”。
童年的亲子关系,会内化成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,决定他一生的性格和命运。
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说“不幸的人,用一生治愈童年”的根源。
父母不如放松自己,做快乐的自己,做快乐的父母,养育快乐的孩子!